2018年4月8日 星期日

那年夏天,寧靜的海


最近一直很想重看這部電影。上一次看的時候是大一,看完之後跟朋友帶著還有以點需要咀嚼的心情,卻立刻迎接了看著朋友們爛醉的夜晚,想來那樣的反差其實滿令人想念的。

電影內容主要在講述,從事環衛工作的聽障男主角,在一次工作中發現了壞掉的衝浪板,而開始與衝浪結緣的故事。聽起來好像應該很熱血,但我想衝浪應該只是一個載體,重點應該是想要表現男女主角之前的感情,而且其實算是悲劇吧。只是北野武處理得相當平靜,沒有想要渲染情緒的企圖,他們之間的情感,就這樣安靜、平穩地被敘述了一回,配合著大量使用的長鏡頭,就像是一張張的照片展示在眼前,說著一個故事而已。

面對這樣的結局,感覺女主角心中的情緒大概是一種珍惜吧。

其實一開始看到畫面的時候,還沒有想太多,但卻是在配樂一下之後,有種所有那個年代的日本的樣貌都出現在眼前的感覺。

「那個年代的合成器的音色呢。」這樣想著。

突然心中想著,前幾天日本朋友來台灣演出時,看著台灣接待和他們用日語暢談時,突然湧上心頭的對日本的憧憬,大概是出自於一種,希望自己能被那種文化深度給包覆的感覺吧。就像是這種聽到一個音色,就能夠立刻有一些畫面或感受的感覺。大概也可以解釋自己明明知道美國的好與壞,也知道自己回美國也不見得會過得比較好,但偶爾還是會憧憬一下的狀況吧。

另外,配樂是久石讓呢。有些意外。

2017年12月3日 星期日

四重奏



想不起來上次看日劇是什麼時候了,最近為了交出適合少女團體的歌曲,想著想著就覺得「啊,不然再開始看一下日劇好了?」這齣劇好像在前一陣子頗受好評,所以從這部開始吧!雖然後來發現,這齣日劇的標語是「30世代。無論戀愛還是人生,都無法盡如人意……」,一點都不適合少女團體。

大致上的劇情以巧遇的四人組成弦樂四重奏樂團串聯,來引出每個人的故事,他們的愛情、過去、生活的困境、與朦朧的未來。這是一齣很厲害的電視劇,厲害到覺得我若是負責決定這個檔期要拍攝哪齣劇的話,光是看著提案我就會覺得「這齣劇真是有趣啊!」的程度。整齣劇有懸疑、有愛情、有幽默...,想得到的元素都被細緻地處理進去了,真的非常像日本人啊!一副充滿娛樂性質的狀態之下,每一集看完之後又都覺得發人省思,生活中思索的問題一次又一次地被戳了下去。

故事中主角們的感情生活與事業的膠著狀態,大致上顯現了身邊同輩的生活寫照,完全可以理解這齣劇受歡迎的原因。

尤其這其實是以音樂主題串連。

作為靠音樂相關工作生活的人,其中一些話語真是難以單純地嚥下。自己在產業中的定位尚不明確、對於未來的發展性也充滿憂慮,看到片中那些思索著「自己的作品之於音樂的歷史其實只是多餘」、「胸懷大志的三流音樂人,就是四流」之類的發言時,雖然可以理解成有戲劇上的需要,但還真是令人焦慮。

有著這麼大的演員陣容,我卻拿了一張只有一個主角的支線劇情劇照當封面感覺有點過分,但就這樣吧。

2017年9月12日 星期二

花樣年華



大學時期就一直聽說這部電影,沒想到會到現在才看。

劇情在描述因緣際會搬到彼此隔壁的周先生與陳太太,發現彼此的伴侶暗通款曲,在初始只為了瞭解這樣的事情之發生而互相接觸,卻逐漸產生情緒。

或許太久沒有看這一類型的電影,覺得資訊量有點多、片中的各種事物一直在象徵著什麼。

但不知怎麼的,一邊看到這一幕的時候,覺得這一切都太真實了。電影中的人們,就是我們,這些事情隨時都可能發生在我們週遭,而我們可能就是那個內心糾結、不知所措、社會中壓抑著自己的人。

2017年9月5日 星期二

彗星來的那一夜 Coherence




這是部描述朋友聚會時碰巧是彗星來到地球,因而發生一連串奇異事件的電影。

他們在聚餐過程中停電,而試圖去尋找仍有電的住戶借電話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裝有參加聚會的人們的照片與乒乓球拍的盒子,開始觸發一連串事件,讓他們開始討論平行宇宙,並認為自己正在與各個平行宇宙的自己互動,甚至認為各個平行宇宙的人會對這個宇宙的自己的存在產生威脅。

故事非常緊湊,幾乎是無法喘息。但個人最喜歡的地方是,不像過往穿越時空的電影,他們試圖改變過去、改變未來,他們是試圖破壞另一個平行宇宙的自己,以確立自己的存在。更喜歡的是,女主角在經過一連串的事件之後,感覺自己正在一個較為黑暗面的平行宇宙,而試突去尋找一個呈現光明面的平行宇宙,並取代那個宇宙的自己。

非常喜歡。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手機




手機是劉震雲於2003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分成了三部分,基本上是人物可以串成一線但分開的故事。第一部「呂桂花」是關於嚴守一年幼時與呂桂花去打電話的故事;第二部「余文娟 沈雪 伍月」是嚴守一與這三個女人之間的故事;第三部「嚴朱式」是嚴老有捎口信到口外要嚴白孩回家成親的故事。

幾個月前在德國念書的朋友提到想讀劉震雲的作品,台灣跟日本的作家在描寫細膩的情緒上相當出色,但是劉震雲這一類的大陸作家寫出來的作品,透過生活表現出更真實的情感,雖然因為沒有那麼細膩,卻更有味道。而她的幾本劉震雲都剛好在我家,我也就拿起來讀了。

在這之前我讀的大概是安潔拉卡特的焚舟記系列跟吉本芭娜娜的廚房,確實是形成強烈的對比。就如他所說,沒有琢磨太多細緻的內心轉折或是迷幻的場景描寫,靠著故事本身牽著情緒走,對於角色心境的描寫通常都是輕輕地點,可那點得之深、之真。同時由於地理、時間、人物的來去,讓整部作品變得非常寬廣,彷彿走過了一趟現代化似的,非常有趣。

最後擷取費老的話,雖然我認為故事更勝於「要表達什麼」。

「近,太近,近得人喘不過氣來!」


2016年10月4日 星期二

Love Letter 情書




大學時期就看過一次,當時覺得是一部主角情感過度敏感的電影,對於其情緒難以進入,沒想到今天再次觀賞竟然開始喜歡了。

主角渡邊博子寄信到過世的未婚夫藤井樹的舊地址,卻得到另一個藤井樹的回應,在過程中發現兩個藤井樹是國中同學,而開始讓兩人開始追憶已逝去的藤井樹。

透過追憶一個人,讓一個人開始走向新的生活、讓另一個人認識到過去的自己,這樣的雙面展開相當讓我喜歡。同時在這樣的追憶過程中慢慢讓主角從渡邊博子慢慢轉到藤井樹身上的編排,也深得我心。另外,畫面也處理得滿美的,大約是Reverb豐富的音色。

其實許久未上電影院看電影,再次深深感受到電影院與筆電觀看電影感受的差異,能夠在戲院看電影,真得挺不錯的。


2016年7月26日 星期二

The Lobster 單身動物園




剛開始看到翻譯覺得愚蠢,但看完之後覺得可以理解。

劇情大約是主角生活在一個成為單身就需要住進「旅館」的城市,在旅館中的人們有四十五天找到伴侶,失敗者必須被轉換成一種自己事先決定的動物。主角在逃出旅館後卻遇到一個「只能單身」的逃脫者組織,卻在組織中遇到愛人。

在「旅館」中,大肆宣揚各種無伴侶狀態的可怕;在逃脫者組織中,組織首腦對於伴侶關係的不信任。兩者都強烈的刻畫出當今社會在對於感情上的一些困惑與迷思,像是身邊一定要有個伴才不容易發生意外,並且對於要求一定要有伴侶的想法,從主角選擇失敗時要成為龍蝦的原因,就可以感受到一種可笑的執著。而對於表現要求「愛情一定要是絕對在乎彼此到願為彼此犧牲生命、失去對方一定得要無法自行生活」的方式也是各種幽默。

旅館中在尋找伴侶時,各種要「成對」的概念,幾乎是一種頑固,跛腳一定要找跛腳、冷血就一定要找冷血。但在主角找到愛人逃回城市時,為了「成對」所做的行為卻像是「我們不見得真得成對,但我願意努力試試」的感覺,雖然在我看來仍是相當過度,應該算是一種黑色浪漫吧。

尤其劇中的角色都甚是冰冷,讓諷刺的部份更是詼諧,深得我心的一部片。附上一句邪惡的台詞,雖然已是老梗。

"If you encounter any problems you cannot resolve yourselves, you will be assigned children. That usually helps."